最原始的通信是什么样的?

最原始的通信凡是到过长城的人,都会发现长长的城墙相隔一定距离处,就有一个泥土和石堆砌成的方形垒台,它离地七八米,比一般城墙高出一截,这就是烽火台,亦称烟墩、墩堠、狼烟台等。在27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用“烽火”

最原始的通信是什么样的?

这种通信工具传递军事消息了。那时在边疆一带,设置了很多烽火台,平时上面堆满了柴草和干狼粪,由戍卒昼夜轮流看守。一旦遇有情况,夜间则举火就是点燃柴草,使火光冲天;白昼则举烟,就是将狼粪点燃,因为狼粪燃烧时其烟直上且不受轻风干扰,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所以烽火台又称狼烟台,举烽火又称举狼烟。这样一台接一台地燃放烽火,就可以把消息传到远处。军队见到那熊熊的火光或滚滚的浓烟,就会立即整鞍备马,准备迎击。唐诗中就有“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的句子记载烽火台之事。

《东周列国志》上还记载了一个“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烽火通信的最早的传说。从这个传说里,可以看到烽火的作用—开始就是用来“报警”的。

最原始的通信是什么样的?

到了汉代,为了抵抗北部匈奴的侵略,几十万将士昼夜守卫在万里长城上。那时在蜿蜒的长城上,每相隔一两百米就修筑一个烽火台。根据敌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举火放烟的方式。如敌人在500人以下时,放一道烽火;在500人以上时,放两道烽火。有时还可以数台同时举放,或是按先后次序举放,再加上举放方式和次数的不同,就可以交叉变化成多种不同的信号,传达相当复杂的军事情报了。

最原始的通信是什么样的?

古时对烽火台的管理也是很严密的。据说是2.5千米为一燧,5千米为一墩,15千米为一堡,50千米为一城塞,按照行政区划,分属于各地地方官吏管辖。在地方最高长官太守以下,再专设都尉、障尉、燧长等各级军官来具体负责举放烽火事宜。各台烽火还按照远近大小的不同,分别配备3~30个士卒。在甘肃居延地区汉代烽火台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简册中就有各塞间举放烽火的条例(即联防公约),条例根据匈奴人侵扰的不同部位、人数、时间、动向以及天气异常等各种情况,规定了各塞举放烽火的类别、数量以及发生失误如何纠正等,可见当时烽火台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是多么严密。正因如此,它对防守边疆、抵御外族入侵,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这种用烽火传递军情的通信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除此之外,原始的通信工具还包括风筝、天灯、旗子、热气球等。


最原始的通信是什么样的?相关百科:

    没有找到您想要的百科